徐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胰腺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和胰腺癌的综合治疗。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年获得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要研究的方向是胰空肠吻合技术的优化、胰腺癌的化放疗抵抗、甲基化调控及肿瘤代谢。作为负责人已结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上海市经委课题,目前在研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上海市科委基金及一项上海市经委课题,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已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作为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有的时候,晚上查完房,医院胰腺肝胆外科副主任徐近会在病情较为严重的那个病人的床前拉过一把椅子,坐在那里和家属拉拉家常。这个病人的病史资料第一页,很可能贴着一张纸——“不要告诉患者实情”,这是家属的特别关照,但徐近知道病人心知肚明,他完全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他们双方只是在互相隐瞒而已。隐瞒病情对患者并不太公平
在医院胰腺肝胆外科的示教室里,一块移动白板上贴着胰腺的生理解剖图。“你看,你父亲的肿瘤位置长在这里,也就是胰腺头部。”徐近正指着解剖图对一位患者家属说,“如果要完整地切除这个肿瘤,就必须做一个比较大的手术,医学上称之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徐近说,患者患病之后往往没了方向,即便是通过网络,对于疾病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种信息之间的缺位,医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补位,很容易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埋下医患矛盾的“地雷”。多年来,贯穿整个诊疗过程的“医患谈话”是他行医的一大特色。不过,虽说是“医患谈话”,但谈话的对象往往是家属。
徐近科室所面对的胰腺相关手术,是腹部外科中最大的手术之一。胰腺肿瘤的严重性以及手术的难度都普遍地为人所知,“很多患者家属会希望我们不要告诉病人实情。”徐近说。
在很多病人病史资料的第一页,就贴着一张纸,写着:“不要告诉患者实情”,这是家属的特别关照,医生会尊重他们的这一决定。早上徐近和同事们去查房的时候,有时会用英文相互交流,这也是为了尽可能对患者隐瞒病情。
这样的处理和国外是不太一样的,在国外,医生往往会直接和患者而不是家属谈话,告诉患者一切,包括身体是什么样的情况,还能活多长时间。这样患者就会知道该如何安排好自己以后的生活。“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国外从小比较注重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相对更为了解,也能坦然地接受自己得了疾病这样的事实。他们不是一味地悲观,而是会想后面该怎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徐近说。
星期日周刊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在你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都被家属隐瞒了病情吗?徐近:在检查确定为胰腺癌后,家属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想隐瞒,他们会让我们医生也进行隐瞒,当然我们会尊重他们的这个决定。所以,关于治疗方案,病情进展,手术选择等等问题,我们都是和家属交流,偶尔也会和病人谈,但和病人谈的时候经常避重就轻。
星期日:你对于这种隐瞒怎么看?
徐近:我在理性上认为这并不太公平,因为如果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就无法对自己的治疗进行参与和选择,也就没办法对自己接下去的人生进行安排。但是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我又觉得“隐瞒”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文化和国情决定的吧。
在和患者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们和病魔抗争的勇气。因为我在诊疗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多患者的脆弱:有的人听到自己得了胰腺癌后几乎会昏厥过去;有的患者情绪压抑,一声不吭;有的患者变得很敏感,医生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他可能就会觉得有问题,担心得不得了。这样长期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国内这个文化和国情,对于大多数患者,只能选择隐瞒,否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这是没有办法,也很无奈的事。
星期日:听你所描述的反应,感觉隐瞒并非有效,患者似乎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
徐近:是的,虽然隐瞒,但患者大多都知道一些病情,即使一开始被瞒住了,但慢慢都会知道。他们有的是偷看了出院小结,有的是心里早有怀疑,又在家属和医生的反应中得到了确认。家属在隐瞒,而病人已经知道了,却装着不知道,所以到了最后,常常是双方在相互“欺骗”,当然这也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每个人都应得到他所应得到的最好、最适合的治疗
有的时候,晚上查完房,徐近会在病情较为严重的那个患者的床前拉过一把椅子,坐在那里和家属拉拉家常。病情重,家属也最为焦虑,徐近想用这样的方法稍稍缓解一点家属和患者的焦虑。
为了规避医患纠纷,有些医师和患者谈话更多的是罗列治疗方案,鲜有替患者做出选择。而徐近却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就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以供患者参考。“患者不是专家,哪种治疗方案更适合他(她),只有我们医生最有发言权,我们应该就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和患者说清楚讲明白,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绝不能因为怕担责任而让患者做选择题。”
一位前来复诊的张先生回忆起自己住院时的术前谈话记忆犹新。“先在肚子上打三个洞,用腹腔镜找到病灶,然后通过术中放疗,让射线直接照射肿瘤,这样你的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放疗的效果比外照射更佳。我觉得这个手术更适合你。这就是徐近医生术前谈话和我介绍的一番话。这番通俗易懂且生动的话语让我瞬间对自己的治疗有了了解。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这种新技术和传统技术做了比较,替我做了选择。否则,我自己不懂,很难抉择的。”
星期日:在你和患者拉家常的过程中,你会和他们谈什么?
徐近:随便什么都谈,也听病人倒倒苦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了解患者更多的情况,我也会知道,一人生病,全家人都会在体力和精神上承受很大的负担和风险。
星期日:了解这些,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徐近:每个患者都应得到他所应得到的最好、最适合的治疗,我们医生,其实应该是在和患者及家属的聊天中,了解他们的心态,了解他们想得到怎么样的治疗,而我们作为专业人士,给出一个在科学上、社会学上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星期日:你说的最适合的治疗,如果同一种病,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吗?
徐近:在和患者建立了解的桥梁后,我们就会知道有些患者追求生活质量,有些可能会希望安静地离去,有的有未完成事件,希望不要给孩子造成负担,那么不同的患者就会有适合他的治疗方案。
在我刚做医生那会,曾经有个癌症病人术后顺利准备出院时,他家属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她说他们是把自己住的房子卖掉了看病的。患者虽说手术成功了,但毕竟是恶性肿瘤,不是一定能获得长期生存的,而把房子卖掉了,今后他们一家生活是不是很幸福?手术这个选择对他们家庭来说是不是百分之百正确?
我觉得作为医生来说,不光是单纯地针对某一种疾病,还要更多地了解患者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多和他们沟通,用我们的专业经验帮助他们,一起度过难关。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儿童白癜风能治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