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照亮肿瘤患者的健康之路
白癜风手术成果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1259.html

周二上午,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号,放疗科病区一如既往的忙碌。一门之隔,办公室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肺癌患者王伯紧盯着电脑屏幕上整齐排列的CT影像,在抽象的块状阴影间扫视良久,还是迷茫地望向了自己的主管医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下文简称“中肿”)放疗科副主任刘慧教授。

“这就是肿瘤,对比之前是不是明显变小了?”刘慧指着其中一块小小的阴影,轻声解释道。就在数月前,它还呈浑色团状,清晰可见,如今已渐趋消散。

王伯紧皱的眉头倏然舒展,眼底也映出光亮。刘慧敏锐地捕捉到这股涌动的希望,趁热打铁鼓励:“这段时间的付出是不是很值得?要不要继续坚持锻炼、好好治疗?”王伯笑出了声,连声应和。

在放疗科,像王伯这样无法通过手术延续生机的肿瘤患者不在少数,刘慧总会用她的循循善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与收获,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从医24年,从专注精准放疗技术,成为恶性肿瘤的狙击手,到探索多学科联合,为更多肿瘤患者拓展生存空间,直至回归健康管理,帮患者跨过重重难关、提升生存质量,她就像照进黑暗的一束光,让无数患者重返生活,让诸多抗癌家庭重燃希望。

成为“全科医生”

刘慧走上医学之路,有着父亲的影响。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无数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刘慧的父亲也是其一。这位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的毕业生,到粤北山区工作后很快成为当地居民交口称赞的“刘大夫”。患者充满信赖与感激的目光,让年少的刘慧印象深刻,萌生了从医的向往。

小小的梦想纯粹而坚定。在广州执信中学就读时,刘慧的成绩优异,老师推荐她报考当时炙手可热的国际贸易专业,但她在父亲的支持下,坚持选择学医,并成功考入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全英班,与父亲成为校友。

大学毕业后,刘慧进入中肿工作,这也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4医院之一,是许多医学生梦想的殿堂。没想到的是,刘慧却迷茫了,因为她被分配到了当时并不为人熟悉的放疗科。

始建于年的放疗科,是中肿的王牌专科之一,也是全国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放疗科之一。但放疗这项起源于欧美的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整体较为滞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大部分人对这把无形的手术刀缺乏想象和信任。

关键时刻,又是父亲给了刘慧前行的信心与勇气。“他分析了放疗的现状、发展前景,还教育我无论选择哪条人生道路都应该尽力尽责、无愧于心。”她回忆,在中山医学院的运动场上,两人一聊就是数小时,天色一点点变暗,她却感到未来一点点明朗。

看起来温和文静的刘慧,内心是不服输的性子,她决定向放疗发起挑战。

放疗全称放射治疗,是一种通过高能量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增长的治疗方法。由于放射线无孔不入,几乎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实施,而且治疗过程无需麻醉、创伤相对较小,以往因无手术指征而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患者,能够通过放疗找到另一线生机。

但同时,放疗又是十足的技术活,既要彻底消灭肿瘤细胞,又要尽量避免对健康细胞和组织造成伤害。放疗医生不仅要熟悉各种肿瘤的特点,明确放疗在其中的作用,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出最合适的放疗方案,因此需要掌握临床医学、肿瘤学、解剖学、医学影像、放射生物、放射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全科医生”。

任务很重,但刘慧不怕。学习资料大多是英文,她便到图书馆借来文献自己翻译;放疗计划设计和实施涉及许多难懂的物理学概念,她想方设法向物理师、治疗师求教,将科室每台设备的性能特点烂熟于心;放疗需要各个环节高度配合,她便抓住一切机会与同事们沟通交流,一次次优化计划,精准把控每一个细节;肿瘤范围的确定还高度依赖医学影像的解读,她牺牲休息时间与影像科的同事讨论学习,提高自己的阅片能力,并将最新技术应用到精准放疗中。

近二十年来,放疗技术与计算机、人工智能、高端设备制造同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放疗作为根治肿瘤的主要手段开始大放异彩,放疗医生也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年,刘慧前往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erson)放疗科学习,更充分感受到其中魅力。“早期肺癌患者的精准立体定向放疗仅需4天即可完成,心肺功能不佳的老年人也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并在相当长时间内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她回忆。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持,差距让她备受震撼,也激发了新的动力。

▲年,刘慧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放疗科进修

美国之行还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当时放疗科系主任詹姆斯·考克斯教授(Dr.JamesD.Cox)是世界放疗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主导了多项放疗技术革新。“教授常说,书本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从书中学习知识,打好基础,更要发挥想象力,成为新时代具备新知识的人。”刘慧说,这鼓励她开始在实践中寻找突破。

回国后刘慧发现,即使在先进设备同步的情况下,对美国患者疗效显著的局部晚期肺癌放疗方案在国内却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她和团队研究发现,问题出在体格差异上。“中国人肺体积普遍比欧美人群小,即便是同样的放疗剂量、精细程度,肺炎的发生率会高出许多,放疗后食管炎的发生率也明显提高。”刘慧解释道。她开始尝试将行业公认的最佳方案本土化,调整放疗节奏,并借助药物提高疗效,逐步建立更适合中国人的胸部放疗模式。

新理念很快催生新收获。这项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及省科技计划项目等支持下完成,新模式明显降低了胸部放疗相关的损伤,为患者安全完成根治性放疗创造了条件。

随后,刘慧迈向更广阔的舞台,牵头开展放疗相关的国际注册前瞻性临床试验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年获得国际胸腺肿瘤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奖以及年度MASAOKA大奖,年获北美肿瘤放射治疗学会暨中美肿瘤放射治疗大会青年研究者奖,并担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分期及预后委员会委员放疗核心小组委员、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国际委员/协调员、国际胸腺肿瘤协作组会员、北美放射肿瘤协作组会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重要职务。

迈过医者的“成人礼”

各项研究开花结果,行业荣誉接踵而来,刘慧却在年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至爱的父亲罹患癌症并病情恶化。

疾病给身心带来双重煎熬,一向随和、沉稳的父亲变得阴晴不定,状态每况愈下。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都无法消除直面生死的焦虑,每到复查的日子,他会像临考的学生般坐立不安,医院等待检查结果。

既是主管医生更是亲人,双重身份让刘慧同样备受煎熬。看着昔日指引方向的英雄悄然倒下,她心痛不已,也真正理解了癌症患者及家庭面临的巨大压力。

“放疗是计划性很强的治疗方式,只有顺利完成整个流程,治疗才有望成功。作为医生,有时会因治疗被迫中断而焦急,甚至批评患者不够坚强、不够耐心。”她说,“但自从父亲病了,我自己也成为患者家属后,深刻体会到所有患者都在尽最大努力为生命拼搏,暂时掉队不是他的错。医生要帮助患者前行,更应学习他们积极勇敢的态度。”

很长一段时间,她在深夜反复咀嚼与父亲携手对抗病魔的日子,寻找改变困境的办法。“医生一定要给患者勇气,而不是压力。”她总结道,“既要做好患者的身体评估、不断提升技术,找到合适的方案,更要做好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打好身体基础、调整好心态,建立医患一体的步调,一起往前走。”

刘慧思索着、总结着,并身体力行。为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她的看诊时间越来越长,本该在中午12点结束的门诊,常常延迟到下午两三点。她的办公室常备着一箱牛奶,凑合着喝两口便是一顿午饭。但面对患者的疑问,她从不敷衍,总能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如果患者不理解、不配合,再好的技术都难以达到疗效。”她说,“多十分钟交流就能让他们更安心、有更好的治疗状态,非常值得。”

▲刘慧(左四)在疫情期间带领查房

刘慧在督促患者锻炼方面要求很严,她给每位患者定下健康体重和体力的目标,定期进行打卡。总有患者试图蒙混过关——散步时把手机绑在宠物身上蹭步数,测体重时拒绝脱鞋,甚至偷偷将石头揣进口袋等。这种顽童般的耍赖常常让她好气又好笑,其实她对每位患者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捏捏胳膊就知道有没有达标。

有些患者锻炼条件有限,刘慧就推动放疗科和广东省体育局联合开发了一套心肺功能锻炼操,大部分是扩胸运动、扎马步等简单动作,足不出户也能完成练习。她还鼓励不爱运动的女性患者跳广场舞、参与歌唱比赛等提高心肺功能的日常活动。

加强健康教育、敦促锻炼的同时,刘慧还丰富改进检查手段,甚至请来医院心血管科助阵,后者派出为广州马拉松跑者做评估的专业团队,为放疗患者做心肺功能检测,并协助放疗科进行医护人员培训。

“现在患者来做定期检查,一律先做6分钟步行测试以及营养指标分析,有没有认真锻炼一试便知。”刘慧说。对达标的患者,她会毫不吝啬地夸赞,不达标的患者则喜提重点关照的“福利”——跟护士一起跳健身操。放疗科的患者都知道,只要不好好锻炼和吃饭,一向温柔体贴的刘慧教授会立刻变脸,耄耋老人也难逃严厉批评。

严厉的背后是真心关爱。适当锻炼和口服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放疗后恢复免疫功能,还能有效预防肺癌复发、提高生存期和生存质量。30多岁的李女士罹患中期肺癌,做完化疗后只有80多斤,身体非常虚弱。在刘慧团队的鼓励和指导下,她凭借过人的毅力,在放疗期间增重20斤,从每天走1万步变成长跑。她还是放疗科有名的阳光姐姐,每次来复查都主动分享自己的抗癌历程,给其他患者带来了很多鼓励和温暖。

儿时从父亲身上感受到的担当和情怀,如今也成了刘慧的标签。然而,从专注技术提升,到将人文关怀融入患者管理的方方面面,她说,直到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医生的第18年,才感觉自己能够与快速迭代的技术进步同频,能够切身体会患者和家属的甜酸苦辣,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者。

让肿瘤患者重归生活

“大部分时间我都一个人坐在电脑前,评估各种指标,比对各种影像图片,勾画肿瘤和正常器官,核对放疗部位……这样的生活听起来并不精彩,甚至有些枯燥。”刘慧笑着说,但正是因为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不断学习进步的道路上,她获得了很多接触新技术、新设备的机会,并开展了多项临床应用项目。比如精准立体定向放疗在胸部肿瘤、脑转移瘤的应用,先进的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磁共振加速器治疗以及TOMO治疗等。

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如约召开,刘慧又带来了好消息。她的团队发表了一项临床研究数据,进一步证明基于心肺功能调整的分阶段精准立体定向放疗有助于降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让更多患者进入免疫巩固治疗阶段,明显改善生存预后。研究成果在放射肿瘤学顶刊《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简称为红皮杂志)上发布。

▲年4月,医院专家团队在佛山进行肿瘤多学科义诊公益活动,右一为刘慧

“前几年主要聚焦解决技术性问题,明年会发布综合性研究结果,后年将有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uwwth.com/lctx/145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