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通讯员冯琼供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于娜北京报道
编者按: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就显著。一批心怀大爱的医生们深刻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他们凭借一颗最善的心成为了患者心里最美的人。为此,《华夏时报》开设“走近最美医生”栏目,通过讲述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以此为榜样,不断修医德、行仁术。
“从医之路需要努力和坚持,保持对医学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医院放射科主任陈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年,42岁的陈峰获得“最美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而早在9年前,年仅33岁的她便晋升为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不懈的努力。
陈峰回忆道,“医院的时候,我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时间长了,图书馆的管理员都认识我了。就这样,几年下来,我把医学影像类的书籍都看了个遍,这些知识也成为我每一次下诊断时的底气。”
陈峰办公室的一角,摆放着一幅写有“博学笃志”的书法作品。陈峰说,“每个医学生在选择学医之时,都要抱有一颗吃苦的心。当我在疲倦和艰辛时刻,便会有这4个字自我鞭策。”现如今,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她,激励了更多学生。
埋下一颗学医的种子
年,陈峰出生于湖北省一个铁路职工家庭。虽家人亲朋中无人从医,但一段亲身经历使她产生了对医学的向往。
“我的好朋友生了场怪病,四处求医也没能得到妥善治疗,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而且这个同学本身学习成绩优异,却因为治病使得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了。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陈峰说。
高考结束后,陈峰报考了医学院,坚定踏上深耕医学领域的漫漫长路。而命运的齿轮,也从此刻转动,磨合出一些微妙的角度。在选择哪个科室作为终身工作领域时,陈峰心中的天平倾斜给了当时尚在起步阶段的放射科。陈峰坚信,“从事影像医学专业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在陈峰看来,“放射医学是一门依靠经验积累的学科,技术在不断进步,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放射科医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临床知识,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还要熟悉各类诊断仪器的成像原理。”
对放射科而言,新设备、新技术高度集成尤为重要。年,博士毕业不久的陈峰在一次学术讲座中了解到一种全新磁共振新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这是一种对微小出血非常敏感的新序列,能捕捉常规磁共振发现不了的微出血,当时全医院寥寥无几。
而如何敏感把握学科前沿为临床服务,需要一对发现“技术”的慧眼和一份干练果决的巧思。她立即发邮件与该序列研发者E.MarkHaacke教授取得联系,获得该序列的代码和使用权,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医院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在陈峰的影像世界里,她把每一幅诊断报告都当成作品,仔细读取、勾勒、临摹,有时还要去采风(询问病史),才能最后成文,最终的印证还需要随访病理结果。
在陈峰的记忆里,看过多少片子,做过多少诊断,这些可具体量化工作强度的数字早已变得模糊。只有长时间面对屏幕阅片带来的视网膜损伤,以及颈椎、脊椎的反复疼痛,提醒她工作之余需要休息。
虽然这些疾病带来的慢性劳损造成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但工作的成就感不断的牵引着陈峰去寻找影像世界里的“曙光”。“阅片细心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从而为有效治疗提供依据,并且要有责任心,一个疾病的确诊需要足够充分的证据,必须慎终如始。”陈峰说。
陈峰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放射科学习医院通讯员冯琼供图
做临床医生的“眼睛”
“通过影像技术,可以直观看到患者病患部位的情况,为诊疗提供依据。可以说,影像诊断是临床医生的另一只‘眼睛’。”陈峰觉得,“智慧医疗时代来临,影像科室不只是临床的辅助挂件,更像是临床的先锋军。”
陈峰告诉记者,“肿瘤就是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比如现在大家对肺结节更加